2024年以来,临邑县民政局充分发挥规划统计的引领作用,依托数据统计,聚焦主责主业,推动全县民政事业高素质发展。今年以来,先后入选4个省级试点,4次在全国、全省现场会发言,11次获得省市级表彰荣誉。
一、以提升保障水平为目标,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
一是标准持续提高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56元和779元,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43元和1013元,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二是服务推进有力。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,为全县425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开展服务。通过人脸识别、“互联网+救助寻亲”等方式,2024年以来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4人次。三是管理日益规范。健全低保动态管理和主动发现机制,全面开展低保遍访工作,遍访3106户、5125人;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保障核查9065人;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遍访382户、395人。银行卡折代持摸排行动排查6791户17858人次。
二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,不断加强养老扶幼服务
1.加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
一是探索“慈善+助餐”新模式。建设启用临邑县慈善食堂,为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。二是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。完成13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,根据需求创新引入智能门锁、闪光门铃等设备。三是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效。成立“邑家人”为老志愿服务队伍,开展“邑家人?月团圆?悦中秋”“花开五月、纸因有你”等志愿服务5927.94小时。举办“邑起敬老·情暖金秋”敬老月活动,动员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开展义剪、义诊等多元化为老服务。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构建被CCTV《新闻联播》头条关注引用;相关理论文章获评2023年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。
2.不断加强儿童关爱保障
一是注重加强关爱保障。为197名孤困儿童完成免费体检;开展孤困儿童“新年穿新衣”“齐心鲁力共护未来”等活动,动员企业为孤困儿童送去爱心物品。二是注重丰富活动载体。联合县检察院、县环保局等部门开展4场校园主题活动;聘请专业社会组织入驻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,创新推出 “七彩少年” 关爱项目,开展多元化活动,截至目前,已开展心理关爱类、亲子互动类、益智手工类等活动29场,累计受益儿童870余人次;依托24处“365暖留中心”共开展活动792场次,受益23760人次。
三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根本,着力提升专项事务管理水平
一是加强地名管理服务。开展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和“一把手”营商环境工作,完成892条道路命名;完成514条乡村路街巷设标及门牌安装,设标覆盖率达68.76%。开展地名“上网上图”与地名数据库完善工作,共采集乡村地名及兴趣点643条,完成地名数据库信息数据898条。主动对接重点招商和建设的企业项目,为156家企业编制门牌号码,同步将道路信息纳入导航系统进行定位标识,助力企业发展。入选全省“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”助力乡村振兴试点。受邀参加民政部区划地名司、地名研究所召开部分省市数字地名标志应用试点调研座谈会;先后3次受邀参加山东省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及“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”会议并进行经验分享。
二是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。持续完善我县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,解决历史信息数据缺失问题。开展15场集中补(办)证活动,同步宣传文明、节俭的婚俗文化,受惠群众2200余人。启用“海誓山盟 邑然爱你”明德广场巡回登记点并开展“520”主题颁证活动。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,离婚劝和率35%以上。
三是深化殡葬改革及移风易俗宣传。全面排查全县殡葬设施建设、管理情况,监督完善管理章程及消防器材配备。对红白理事会骨干人员开展培训,通过“线上”+“线下”方式,多渠道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。邢侗街道流芳园祠堂入选全省“逝有所葬、迁有所去”生态安葬试点。荣获2024年德州市民政行业(殡葬专业)职业技能竞赛团队二等奖,两名同志在各自领域分别荣获一等奖、三等奖。
四、以推动多元融合为切入,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石
一是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。启动“百社帮百村”专项行动,15家社会组织对接帮扶村居。围绕老年人服务、儿童青少年服务、婚姻家庭等领域,深入实施6个公益创投项目。
二是创新深化慈善公益活动开展。开展“慈心一日捐”活动,鼓励引导全县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捐赠。开展2024“乡村振兴天使行 爱在妇幼强基层”大型公益活动,为260余名患者提供免费义诊及疾病筛查,设立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“天使健康专项基金”爱心报名点。开展“临里公益仓”慈善市集,设立义卖、义诊等爱心摊位14个。联合爱心企业开展“温暖义拍 关爱银龄”公益活动,为全县2万余名5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免费拍摄照片;开展“情系幼儿 送教助园”公益活动,为全县65所幼儿园捐赠幼儿点读机198台。